千千小说网 > 大哉大明 > 第390章 两手都要硬2

第390章 两手都要硬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逆鳞银狐续南明

一秒记住【千千小说网 www.77xsw.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除此之外,还有边关的绥靖、南部沿海的海盗,还有境内作乱的宵小……这些等等方面,无不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

    更为重要的是,若是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确保汉人的江山不坠,仅靠温文尔雅的“说服”工作,不仅达不到目的,空惹别人的耻笑,恐怕甚至还能诱发更多的觊觎之心。

    实际上,对于那句“***里面出**”,皇帝陛下地极端认同的,尤其是经过了这么一段时间的体验,内心对这句话甚至到了推崇的地步。

    没有过硬的拳头,苍白无力的说理根本就是一个笑料……建立一支战之能胜、战之必胜,并且完全可控的新式军队,才是皇帝陛下最关心、最急迫的事情。

    只不过皇帝陛下的这个心思,是不能够对外透露的,他只有一步一步地扎实地、坚强地走下去,直到取得成功的那一天。

    大明王朝到了这个地步,是非得进行一些改变的了,有些地方小打小闹已经无用,甚至要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彻底改观,才能对有益于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如此,势必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势必要与某个势力集团、或者某个社会阶层,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而若是真的到了那一步,皇帝陛下是不打算做丝毫退让的,因为一次退让不要紧,可会令本方的某些人或某些势力产生动摇,让对方势力甚嚣尘上,更加的不利于下一次的交锋。

    因此,若是真的到了那种地步,皇帝陛下是准备不惜以武力做为最后的解决问题的手段的。

    这,就是皇帝陛下欲要建立一支强大军队的一个“做得说不得”的原因。

    目前大明王朝所豢养的军队,总数应在百万以上。

    在这个年代,“百万级”足可称为偌大的数字了。拥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本来应该让皇帝陛下感到雄心勃勃才是。但他确切感受到的,不是十足的底气,不是手握百万兵直可气吞山河般的豪情万丈,而是“百姓何其无辜,要喂养这些祸害地方的玩意儿;朝廷何其无能,既无法摆脱又无法驾驭……”的慨叹。

    当然了,也不能一概而论,其中还是有些是可以驱策使用的,但绝大部分是“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可惜……可就怕他们闹事儿”的“鸡肋不如”的东西。

    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一方面无非是枪,就是武器,另一方面无非就是人,就是兵士,就是将官。

    枪,或者武器方面,经过孙元化和毕懋康、以及泰西来的一些人的精心研制,有刘宗敏和刘敏政这些能工巧匠的倾力打造,目前可说是已经逐渐走上了正轨。虽然囿于材料提炼方面的低水平,和熟练工匠缺乏的限制,目前还不能大规模量产,但应该说是正在走在正确道路上,此后随着朝廷的投入不断加大,这些难题肯定会被一个个的克服,一个个的缺陷也会被不断的弥补,大规模量产或许算是奢望,可小规模的量产却并非可望不可即。

    因此,目前最紧要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了。

    建立普通军校,从目前的军队中招收有一定作战经验的老兵、或下层校官,经过一个阶段的培养,使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战略素质都有一个提高……最关键的是,要通过集中的学习,将他们在原有军队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进行彻底的根除。

    除此之外,也可以面向整个社会,敞开招收一些有志于为国效力,又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而又无法通过科举登堂入室的落地学子。

    说实话,这些人,才是皇帝陛下心里想的,以后大明王朝军队中的主干力量。

    但是,可惜的是,依照目前的现状,皇帝陛下的这个愿望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究其原因,一个是“好男不当兵”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且要改变全社会的这种思想,短时间内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有明以来就存在的军户制度,也是大规模建立新式军队的一大障碍。

    太祖皇帝平定天下以后,采用了“军民分籍”的办法,不仅安顿了兵士、酬庸了军官,而且保存了庞大的军事力量、维持了一支国防军。

    这在当时,对于维持一个崭新王朝的统治,是很有贡献的。

    所谓军民分籍,是把老百姓分为两种:一种是“军”,每家世世代代要有一个人当兵或军官。另一种是“民”,世世代代均免除兵役,明朝的户籍因此也有军户和兵户两套。

    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创的这套制度,综合了汉朝的屯田、唐朝的府兵、宋朝的尺籍等特点。他因此感到非常自豪,也非常得意,曾经说过:“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

    而事实是,他不是“不费国家一钱”,而是“国家没一钱可费”!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数十年的征战,民生凋敝不堪,百废待兴孔急……甚至有一年,整个大明王朝的所有赋税,加起来仅仅才有十万两之数。

    若是按照后世“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这十万两白银,只是能够填满一个知府的欲壑,而且仅仅是三年,还不是终生……遑论大明王朝的整个官僚机构都要分一杯羹了。

    因此,太祖皇帝当初的这种“军民分籍”的做法,多半还是无奈之举。

    在军户中,又分为兵士和军官两类。

    兵士每人赏官田五十亩,条件是当兵到老(六十岁),每代只需有长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作为补缺。

    这五十亩地,也要纳粮,标准是每亩二斗四升,作为军粮军饷。

    军官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是指挥使(正三品),下面依次分为九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和镇抚,各有官阶。

    这就是所谓的“世袭某某官”的由来。

    抗倭名将戚继光是凭借“世袭指挥佥事”,而以十六岁的年纪,荣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

    指挥佥事,那可是正四品,而且是“实职”,不是空有无用的“世袭”大帽子……十六岁的年纪,啧啧!

    所有的军户,都居住在遍布全国、指定地区的“卫所”内。

    指挥使是卫所的最高指挥官,每个“卫所”通常有五千六百名世袭的官兵,卫下面有五个千户所(设正副千户)、每个千户所辖十个百户所(设百户、试百户)、每个百户所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含五个“小旗”(设镇抚)。